[点晴永久免费OA]MCP协议的两种传输方式
|
zhenglin
2025年8月27日 9:19
本文热度 200
|
在 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)协议中,客户端(Client)与服务器(Server)的通信依赖于传输层实现
常见的两种传输模式是标准输入输出(stdio)传输和网络(Network)传输
两种传输模式的核心区别
对比维度
标准输入输出 (stdio) 传输 | 网络 (Network) 传输 |
|
---|
通信方式 | 基于进程间的标准输入(stdin)和标准输出(stdout)进行数据交换。 | 基于网络协议(如 TCP、WebSocket、HTTP)
在客户端与服务器间进行数据传输。 |
连接范围 | 仅限于同一台机器上的进程间通信。 | 支持跨机器、跨网络的远程通信。 |
实现复杂度 | 简单。无需处理网络配置、端口管理等复杂问题。 | 较高。需要处理网络连接、端口开放, 以及协议解析、错误处理等。 |
安全性 | 依赖操作系统的进程隔离机制,无网络暴露风险。 | 需考虑网络安全 如数据传输加密(TLS/SSL)、身份认证、防火墙配置等。 |
数据传输效率 | 延迟极低,速度极快。因为是本地进程间通信,适合高频、实时的数据交互。 | 受网络条件限制。 传输速度、延迟和稳定性受带宽、路由、拥堵等网络状况 适合低频或跨设备通信。 |
典型使用接口 (MCP) | stdio_client , stdio_server | tcp_client , tcp_server , websocket_client , websocket_server |
详细说明与适用场景
1.标准输入输出(stdio)传输
客户端和服务器通过同一台机器上的进程间通信(IPC) 实现数据交换:
适用场景:
本地开发与调试:开发阶段快速测试 MCP 服务器和客户端的交互逻辑,无需配置网络,降低环境复杂度
单机器内的工具集成:如在桌面应用嵌入 MCP 服务器作插件,客户端(主应用)通过 stdio 调用插件功能(如文档解析、本地数据处理)
轻量级本地代理:服务器作为本地代理进程,对接客户端与本地资源(如本地数据库、系统 API),避免网络暴露
网络(Network)传输
客户端和服务器通过网络协议(如 TCP、WebSocket) 建立连接,数据通过网络套接字(Socket)传输
常见实现包括 TCP 长连接(保持持续通信)或 WebSocket(全双工通信,适合 Web 环境)
适用场景:
跨设备 / 跨网络通信:例如,客户端在用户本地机器,服务器部署在云端或局域网内的另一台机器(如共享的 AI 工具服务器)
多客户端共享服务:一台服务器通过网络同时为多个客户端提供服务(如团队共享的知识库查询服务器)
Web 环境集成:在 Web 应用中,前端客户端(浏览器)通过 WebSocket 连接后端 MCP 服务器,实现实时工具调用(如在线文档分析)
远程资源访问:客户端需要调用远程服务(如云端天气 API、跨区域数据库),通过网络传输连接到对应的 MCP 服务器
注意事项:
需要配置服务器监听的 IP 和端口(如 0.0.0.0:8080),并确保网络可达(防火墙、端口映射等)
通常需要加密传输(如 TLS)和身份验证,防止数据泄露或未授权访问
选择建议:
MCP 协议的设计允许两种传输模式无缝切换,核心逻辑(如工具调用、能力协商)保持一致,开发者可根据部署环境灵活选择
该文章在 2025/8/27 9:24:20 编辑过